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不同部位骨密度与肌少症的相关性分析

FU Qi, LIU Fenfen, LIU Ping, TENG Ruoling, ZHANG Cuiping, YANG Yujiao,DING Yi

Chinese Journal of Osteoporosis(2023)

引用 0|浏览0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探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不同部位骨密度与肌少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 2020 年 11 月至 2023 年 3 月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就诊的 162 例≥50 岁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记录每位患者的一般情况、腰椎和髋部的BMD和T值、肌少症评估指标[握力、5 次起坐时间、6m步速、简易机体功能评估得分(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SPPB)、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ASMI)等],并将研究对象分为无肌少症组、有肌少症风险组、一般肌少症组和重度肌少症组.采用ANOVA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分析不同分组肌少症之间的差异性;Pearson/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髋部BMD和T值与肌少症评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二元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骨质疏松患者中髋部T值与不同分组肌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 无肌少症、有肌少症风险、一般肌少症和重度肌少症的患病率分别为27.16%、30.86%、20.37%、21.61%.股骨颈和全髋的 BMD 和 T 值与握力、SPPB 得分、ASMI 呈正相关(r = 0.351、0.319、0.360、0.284;r=0.246、0.248、0.251、0.248;r=0.349、0.392、0.320、0.337,P<0.05),与 5 次起坐时间呈负相关(r=-0.241、-0.176、-0.262、-0.187,P<0.05),与 6m步速不相关(P>0.05).低水平的髋部T值是促使肌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T值越小,骨质疏松程度越高,发生肌少症(OR=0.363、0.415)尤其是重度肌少症(OR=0.229、0.286)的风险越大;在校正了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后,这一情况仍存在(OR=0.405、0.427;OR=0.389、0.359).结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髋部的骨密度值与肌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更多
关键词
osteoporosis,sarcopenia,hip,bone mineral density,T value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