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眼卒中绿色通道的眼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梁安怡,牛勇毅,吴乔伟,陈岱瑜, 林宏彬, 谭明奎,胡一骏,余洪华

Chinese Journal of Ocular Fundus Diseases(2023)

引用 0|浏览2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观察基于眼卒中中心绿色通道的超选择眼动脉内溶栓(IAT)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RAO)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干预性、单中心临床研究。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接受IAT治疗的RAO患者38例38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由眼卒中中心绿色通道入院。采用Snellen视力表检测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测量患者双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视盘周围毛细血管网(RPC)血流密度和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患眼中,成功行IAT治疗34只眼;因患眼同侧颈动脉或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导管无法上行插入眼动脉,未能成功行IAT治疗4只眼。治疗后1~3 d采用治疗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眼BCVA以及SCP、DCP、RPC血流密度和CRT的变化。记录绿色通道救治相关指标:发病至首诊医院(发病-首诊医院)时长、发病至眼卒中中心(发病-眼卒中中心)时长。患眼与对侧健康眼治疗前血流密度、CRT比较采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患眼IAT治疗前后BCVA、血流密度、CRT比较采用配对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成功行IAT治疗的34例34只眼中,男性18例(52.9%,18/34),女性16例(47.1%,16/34);年龄(51.0±12.9)岁。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分别为30、4只眼。治疗前、后,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2.52±0.61、2.18±0.85;治疗前后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453, P=0.002)。治疗前,与对侧健康眼比较,患眼SCP、DCP、RPC血流密度明显降低,CRT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与治疗前比较,患眼SCP、DCP血流密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523、-2.427, P=0.010、0.014);RPC血流密度、C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448、-1.454, P=0.150、0.159)。患者发病-首诊医院时间为(6.56±6.73)h;发病-眼卒中中心时间为(24.11±19.90)h。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早期均未发生脑出血;后期亦未出现心脑血管事件。 结论:基于眼卒中中心绿色通道的IAT治疗RAO有较好的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且可适当延长溶栓时间窗。
更多
查看译文
关键词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Green channel,Efficacy,Safety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