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骨窦入路和外侧"L"型入路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Geriatric Orthopaedics and Rehabilitation (Electronic Edition)(2023)

引用 0|浏览4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和外侧扩大入路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32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将患者分为微创组或切开组,其中微创组17例采用跗骨窦入路,切开组15例采用外侧扩大"L"型入路,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受伤后至手术的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的B?hler角、Gissane角等指标,手术后的并发症情况、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纳入患者均获得随访,微创组与切开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8.3±2.6)个月和(19.6±3.3)个月。末次随访时微创组AOFAS评分为(88.2±8.5)分,切开组为(87.4±11.2)分(P>0.05),微创组1例、切开组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距下关节炎(P>0.05)。B?hler角的切开组与微创组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不同组别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010,P=0.921),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201,P=0.000),组别与时间点间无交互作用(F=0.166,P=0.848)。Gissane角的切开组与微创组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不同组别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012,P=0.912),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800,P=0.000),组别与时间点间无交互作用(F=0.500,P=0.060)。微创组和切开组的术后1 d、术后末次随访与术前的B?hler角、Gissane角相比较得到明显改善(P<0.05)。术后引流量微创组为(30.5±19.3.)ml,少于切开组(150.4±41.2)ml(P<0.05),微创组有1例患者因复位难由外踝尖下向后下弧形延长2~3 cm,微创组术后未见切口坏死感染病例,切开组有3例出现切缘坏死,1例出现皮肤浅表感染(P<0.05)。结论:跗骨窦入路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与外侧扩大L型切口入路相比较在影像学恢复及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可以明显降低术后早期切口并发症。
更多
查看译文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