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7年我国部分地区人源及动物源印第安纳沙门菌耐药特征分析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2023)

引用 0|浏览7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07-2017年我国人来源和动物来源印第安纳沙门菌的耐药表型及遗传特征,为耐药性产生来源提供线索.方法 对2007-2017年分离的100株印第安纳沙门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所有菌株对2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对全部菌株进行基因组测序,利用ResFinder和PlasmidFinder数据库进行耐药基因和质粒型别鉴定,并构建基于核心基因组SNPs的系统发育树进行菌株间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结果 100株印第安纳沙门菌对多种药物都呈现高水平耐药,且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吉米沙星的耐药率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和阿奇霉素动物分离株耐药率高于人源株.IncH家族为印第安纳沙门菌携带质粒主要型别,菌株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携带一致率在95%以上.基于核心基因组SNPs的系统进化树表明印第安纳沙门菌分布呈现一定的时空聚集性,动物分离株与人分离株交叉分布,部分动物株与人源株聚集在一起.结论 我国人源及动物源印第安纳沙门菌的多重耐药现象均较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菌株对多数药物耐药水平呈上升趋势,人与动物之间存在潜在的交互传播,提示我们应密切关注并加强沙门菌在人间及动物间耐药性变迁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耐药克隆播散.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