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声生教授从胆胃相关论治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证经验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Digestion(2020)

引用 1|浏览13
暂无评分
摘要
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指胆汁流入十二指肠,与含有溶血磷脂酰胆碱、胰酶的十二指肠液混合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的炎症性疾病[1],又称为碱性反流性胃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胃痛胃胀、反酸烧心、恶心、呕吐胆汁等,兼见咳嗽、咳痰等咽炎症状[2-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胃十二指肠动力异常、幽门括约肌结构异常等相关[4],目前治疗手段包括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剂、调节胆汁成分药等[5],但治疗效果有限,复发率较高.中医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独特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体系在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中医角度来说,BRD归属于"胃脘痛""胆瘅""痞满""呕胆"等范畴,其病机为胆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胆气挟胆汁上逆侵犯胃腑,致胃失和降,病位在胃,其因在胆.胆胃二者关系密切,同居中焦,均为阳腑,在经络、生理病理上均存在相关性,因此从胆胃论治本病是临床诊疗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