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椎椎板发育及骶椎隐性脊柱裂发生率年龄变化规律的多层螺旋CT影像研究

王桂枝,李建明

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2023)

引用 0|浏览2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多层螺旋CT(MSCT)影像的国人骶椎椎板发育情况,以及骶椎隐性脊椎裂(SBO)发生率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横断面调查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1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和广州市干部健康管理中心共1 197例非骶尾椎疾病受检者的下腹部MSCT影像资料,其中男692例、女505例,年龄2 d~48岁。1 197例按年龄分为新生儿组(≤1个月,23例)、婴儿组(>1个月~1岁,83例)、幼儿组(>1~3岁,202例)、学龄前组(>3~6岁,345例)、学龄组(>6~12岁,457例)、青春期组(>12~18岁,67例)和成人组(>18~48岁,20例)7组。患者均行MSCT容积扫描,采用标准算法对骶尾椎行容积再现(VR)成像。观察指标:(1)1 197例受检者中选择研究后期纳入的636例观察各年龄段受检者S 1~S 5骶椎椎板、棘突发育情况。(2)在1 197例受检者中对比各年龄段组受检者SBO发生情况及S 1~S 5不同椎体缺裂发生情况。 结果:(1)新生儿期69.6%(16/23)S 1~S 4椎板骨化中心已分化发育为椎弓根和椎板,并在婴儿期完成;S 5椎板的骨化始于婴儿期,99.0%(208/210)在学龄前期完成,但从学龄期至青春期1.5%(4/265)的S 5椎板骨化中心未进一步分化发育为椎弓根和椎板并最终闭合。S 1~S 4椎板、棘突的融合始于婴儿期,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学龄前期S 1~S 4椎板、棘突的全融合率分别为3.3%(7/210)、1.0%(2/210),成人后全融合率分别为95.0%(19/20)和85.0%(17/20)。(2)7组骶椎SBO总体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0.95, P<0.001);从新生儿组至学龄期组,骶椎SBO发生率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青春期组、成人组与其余各组间比较,以及青春期组与成人组,SBO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S 1~S 5的缺裂发生率由高至低依次为S 5(97.7%,1 169/1 197)、S 4(85.9%,1 028/1 197)、S 1(65.7%,786/1 197)、S 3(63.7%,762/1 197)、S 2(47.3%,566/1 197),骶椎缺裂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33.82, P<0.001)。 结论:S 1~S 4骶椎椎板的骨化始于新生儿期,学龄前期完成椎弓根和椎板的分化;椎板的闭合始于婴儿期,跨越青春期,SBO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S 5骶椎椎板的发育无明显的年龄规律。
更多
查看译文
关键词
Spina bifida occulta,Sacral vertebra,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Volume rendering,Growth rule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