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心理契约对学业幸福感的影响专业适应性的中介效应

徐娜, 崔文杰

Campus Life & Mental Health(2020)

Cited 0|Views10
No score
Abstract
心理契约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1]教授提出,最初多在经济领域使用,随着经济和知识快速发展,心理契约的理论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其在教育领域的作用也逐渐引起重视.心理契约作为一种心理约定,是没有明文规定的双方各自的责任以及对对方的期望.我国研究生教育从本科集中式教育转为导师负责培养模式,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各种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心理契约在研究生教育中的表现为研究生对导师人格、思想、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教书育人等方面素质的尊崇感、信服感.研究生群体组成结构复杂,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较大,社会经历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导师的心理契约也千差万别.王璐等研究表明心理契约失衡是新时代研究生导学关系异化的成因.可见,心理契约作为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心理纽带,不仅影响研究生的工作状态、对学业的情感投入以及工作绩效,而且最终影响其心理健康.
More
AI Read Science
Must-Reading Tree
Example
Generate MRT to find the research sequence of this paper
Chat Paper
Summary is being generated by the instructions you 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