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民族村寨家园遗产演化与地方重构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23)

Cited 0|Views7
No score
Abstract
作为地方家园的物质载体,建筑遗产不仅在历史上呈现出生产、生活与生态的价值溢出,也因其现代性实践而凝聚了当地人心态秩序的变迁,重现了物的象征性沟通的性征,并随着实践场域的嬗变,呈现出物质价值与身份的重塑.传统吊脚楼形制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日常生活实践的场所主要分布在武陵山区,承载着物质、制度与精神多层次的地方意义.本文从物的视角出发,构建了"时间—空间—地方"三元辩证的研究框架,动态地考察武陵山民族地区的家园遗产与文化主体的互动过程及社会秩序嬗变:①"物"的在场是其民间保留和时代传承的历史回应,承载着家屋文化与地方记忆;②"物"的式微与脱域是在现代性渗透下宏观力量与个体行为的博弈与融合,也是地方主体性的消解、协商与重构;③"物"的出场则意味着家园被置于更深层次的地域文化价值体系,让民族建筑的空间价值外溢,从而以文化资本的形式参与到旅游语境的交互中.更进一步,本文试图从地方性的视角探讨家园遗产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与人文生态空间的秩序重塑逻辑:①空间赋能:景观基因焕发空间价值的生产面向;②秩序重塑:社会动力激活空间价值的生活面向;③地方知识:多元主体共育空间价值的生态面向.通过"物"的本土化书写,探索一直以来隐于民间的"物"如何伴随民族场域的现代化转换吸引着多元主体共创"记忆之场",进而实现从日常"家园"向"地方"的发明的秩序流转,以此为中国民族地区的家园遗产存续与"诗意栖居"的打造探寻新的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More
AI Read Science
Must-Reading Tree
Example
Generate MRT to find the research sequence of this paper
Chat Paper
Summary is being generated by the instructions you 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