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眉草亚科和芦苇短鞍型植硅体形态对比

Pratacultural Science(2023)

引用 0|浏览4
暂无评分
摘要
植硅体是一种新兴的植被、环境和气候代用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古生态学和考古学中,其作为古植被和古气候指标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植物植硅体形态研究.例如,画眉草亚科(Eragrostoideae)植物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均能发育成形态和大小相近的短鞍型植硅体,迄今为止有关其详尽的形态对比研究比较少.本研究描述了5种画眉草亚科植物和芦苇的茎叶和花穗产生的短鞍型植硅体的形态,并测量了植物不同部位产生的短鞍型植硅体的长度和宽度.结果表明:除小画眉草(Eragrostis minor)花穗短鞍型植硅体无凹边外,大部分短鞍型植硅体形态相似;进一步引入形态参数区分,画眉草亚科植物茎叶短鞍型植硅体的底长平均为(11.9±2.3)μm,鞍长平均为(8.1±1.9)μm,宽度平均为(12.2±2.7)μm,芦苇茎叶短鞍型植硅体底长平均为(11.9±2.2)μm,鞍长平均为(7.9±1.1)μm,宽度平均为(11.2±1.6)μm,表明画眉草亚科植物和芦苇茎叶的短鞍型植硅体形态测量数据重合,且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小画眉草花穗短鞍型植硅体底长平均为(8.3±1.0)μm,鞍长平均为(5.3±1.0)μm,宽度平均为(6.3±1.0)μm,远小于芦苇,因此可以将具有这种形态特征和参数的短鞍型植硅体划分为画眉草亚科.本研究旨在探索两种亚科植物短鞍型植硅体的区别,完善其在地层或沉积物中的鉴定,这对提高植硅体的古植被和古环境重建精度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