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防城港山心沙岛白脸鸻繁殖行为初报

Chinese Journal of Zoology(2023)

引用 0|浏览7
暂无评分
摘要
白脸鸻(Charadrius dealbatus),曾为环颈鸻(C.alexandrinus)亚种,2016年作为独立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至今,鲜有研究关注白脸鸻的繁殖行为.本研究通过对白脸鸻的巢址选择及繁殖行为进行观察描述,并与环颈鸻现有研究进行对比,以期充实白脸鸻的繁殖基础资料.研究于2019和2020年两年的3至7月在广西防城港市企沙镇山心沙岛进行,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及所有事件取样法对繁殖期的白脸鸻进行观察及行为记录.观察发现,白脸鸻多于高潮位不被淹没的光滩或开阔的沙砾地筑巢,对植物依赖较低,巢距离水源较近;其巢多为石子或贝壳装饰的浅坑,长度为(10.4±0.6)cm(9.8~11 cm),宽度为(7.7±0.1)cm(7.6~7.9 cm),深度为(3.6±0.1)cm(3.6~3.7cm)(n=6).每日产卵1枚,一窝通常3或4枚卵(n=6);卵呈淡黄色基底,密布褐色斑块.卵长径(33±0.3)mm(32.4~33.4 mm),卵短径(24.5±0.1)mm(24.4~24.5 mm)(n=21).日间孵卵过程以雌鸟为主,雄鸟多在夜间坐巢;其多为双亲育雏.经对比发现,白脸鸻与环颈鸻繁殖期差异主要集中于巢址选择、孵卵行为时间分配及育雏.环颈鸻喜爱在有一定遮蔽物的地点筑巢,白脸鸻则常位于光滩筑巢;雄性环颈鸻在繁殖季后半程会更多地参与日间孵卵行为,而白脸鸻未发现此规律;环颈鸻多为雄性育雏,白脸鸻则多为双亲育雏;其他方面差异不大.本研究结果能补充对白脸鸻繁殖行为的理解,而且为全面了解和掌握白脸鸻的生态习性提供第一手资料.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