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阿翁错地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的成因及构造背景——来自斜长石和黑云母化学成分的约束

wf(2023)

引用 0|浏览13
暂无评分
摘要
阿翁错地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是研究岩浆混合作用的理想对象.本文从地质学、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等方面对花岗闪长岩开展了详细研究.包体形态多样,与寄主岩呈渐变或截然型接触关系,包体与寄主岩之间相互穿插,接触带发育冷凝边,包体从寄主岩中捕获了大量捕虏晶矿物,包体和寄主岩中均见针状磷灰石.电子探针结果显示:具正环带特征的寄主岩斜长石An值变化范围不大,在 48.16~59.05之间,具致密韵律环带特征,可能代表镁铁质岩浆注入长英质岩浆房前结晶的斜长石;具反环带特征斜长石的 An 值变化范围较大,核部An值为 29.86,往外An值陡增至 51.09,整体呈逐渐增大趋势,暗示存在富钙基性岩浆的加入;具正-反环带特征的寄主岩斜长石核部至中间区域 An 值变化相对复杂,具稀疏韵律环带结构特征,反映斜长石结晶过程中因岩浆混合作用岩浆房环境发生突变,随着混合作用持续进行,岩浆逐渐冷却,斜长石在静态环境下继续结晶形成干净的正环带边部;包体斜长石虽然存在正环带,但其An值变化范围较大,在 28.63~62.40之间,核部An值高,边部An值骤然降低,可能是镁铁质岩浆与长英质岩浆混合的结果;具反环带和正-反环带特征的包体斜长石核部遭受了弱的熔融作用,但 An 值变化范围相对较小,具致密韵律环带特征,核部熔蚀作用可能是镁铁质岩浆上升过程中压力快速降低引起的,形成于静态岩浆房环境.寄主岩黑云母和包体黑云母为原生岩浆黑云母,二者的AlⅥ值分别为 0~0.16 apfu和 0~0.04 apfu,氧化系数分别为0.11~0.63和0.16~1.66,镁质率分别为0.40~0.47和0.42~0.46,表明寄主岩和包体均为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具壳幔混源成因,其形成与岛弧的俯冲消减作用有关.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本文认为阿翁错地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形成于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盆北向俯冲向碰撞过渡的构造背景.
更多
查看译文
关键词
petrography,mineral chemistry,petrogenesis,tectonic setting,granodiorite from Awengcuo area,Shiquanhe-Namco Tethys ocean basin,Central-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