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生物学假阳性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2022)

引用 0|浏览1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研究老年患者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生物学假阳性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21年1—6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输血科就诊的老年患者7306例,均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二者均阳性且CMIA的S/CO值≥10者265例,其余CMIA检测结果为阳性者应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进行验证.观察阳性率、假阳性率.计算CMIA的检测效能.结果 7306例老年患者的初筛(CMIA+TRUST)阳性率为3.63%.419例的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复筛阳性率、假阳性率分别为89.02%、10.98%.60~69岁患者的CMIA单独检测阳性率、单阳进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复筛比例高于70~79岁、≥80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岁患者的复筛阳性率低于60~69岁、70~79岁患者,假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段,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IA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100.00%、99.31%、99.37%、0.69%、0.结论 老年患者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易出现生物学假阳性情况,临床应进一步分析相关原因,以便在今后的检测中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达到提到结果准确的目的,避免因误诊出现不良事件.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