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收入、农户福祉与保护行为

Shanghai Economic Review(2022)

引用 0|浏览10
暂无评分
摘要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抢救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最初设计可能并没有过多考虑周边农户福祉.本文通过陕西、云南以及黑龙江三省七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1106份有效调查农户数据,以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提出的人类福祉框架为基础,构建了中国 自然保护周边社区农户福祉指标体系并给予量化.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本文提出了 7个假设.为了检验假设的真伪,本文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拟合了环境依赖、农户总福祉以及保护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应用方差分析检验了不同组别(保护区内外组和不同收入组)农户总福祉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农户总福祉得分为3.66,其中物质福祉得分为4.14,安全福祉得分为4.38,健康福祉得分为4.08,社会关系福祉得分为3.66,选择和行动自由福祉得分为2.04.对于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农户来讲,"环境收入"对"农户总福祉"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561,且显著正相关;"环境收入"对"保护行为"的总影响系数为0.594,且显著正相关;"农户总福祉"对"保护行为"的直接影响路径系数为0.721,且显著正相关.与保护区内的农户家庭相比,保护区外的农户环境收入和农户总福祉更高,且在1%水平上显著.与总收入较低的农户相比,总收入较高的农户总福祉更高,但环境依赖度较低,二者均在1%水平上显著.本文得出几点启示:一是要持续完善保护区周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针对不同群体农户,积极开展可持续生计项目,增加其环境收入;三是要积极探索并落实保护区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