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行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可行性分析

何溢发, 赵曼均,焦守阔,马寅超,温鲤键, 屈小骅,吴学杰,单玉喜,谢尔凡

Chinese Journal of Injury Repair and Wound Healing (Electronic Edition)(2022)

引用 0|浏览0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采用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苏州院区2019年1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行包皮环切术的89例糖尿病患者病历资料。依据切除包皮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组(n=36)、传统包皮环切手术组(n=53)。患者入院后完善术前常规化验和检查,控制血糖,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组患者术中选择相应型号的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切割、缝合包皮;传统包皮环切手术组患者术中距离冠状沟0.5~1.0 cm处用组织剪剪去多余包皮,电刀严密止血后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2组患者均用纱布和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伤口。术后2组患者均予以口服第2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3 d预防感染,术后第1天予以更换纱布和弹力绷带,之后每2 d更换1次,直至伤口愈合拆除纱布和弹力绷带为止。比较2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记录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组吻合器损伤龟头例数。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0.0(6.3,14.8) min]和平均术中出血量[1.0(1.0,2.0) mL]显著短于及少于传统包皮环切手术组[28.0(23.0,33.0)min、2.0(1.0,5.0)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787、-3.884,P<0.05)。术后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组伤口瘀斑8例(22.2%),高于传统包皮环切手术组[2例(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83,P=0.018)。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组术后伤口血肿5例(13.9%)、伤口感染5例(13.9%)、伤口全部裂开5例(13.9%),与传统包皮环切手术组(0、0、0)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09、0.009)。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组术后未出现伤口局部裂开,与传统包皮环切手术组[1例(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6)。伤口瘀斑较为常见可自行消退;增加弹力绷带层数基础上加压包扎2 d伤口血肿消失;针对伤口感染、伤口全部裂开,予以拆除全部包皮吻合器的钉和硅胶垫片后消毒、包扎,待伤口感染控制后,用可吸收线重新缝合;针对伤口局部裂开应用苯扎氯铵局部消毒。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组患者术中均未出现吻合器损伤龟头。结论:术前经过严格筛选和沟通后的糖尿病患者行包皮环切缝合器是安全可行的,而且具有手术便捷和手术体验较好等优点。
更多
查看译文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