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髋关节数字解剖降低THA术后下肢不等长带刻度股骨髓腔锉和相应股骨柄假体及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2022)

引用 0|浏览4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根据髋关节的数字解剖特点研发一种带刻度股骨髓腔锉和相应股骨柄假体及测量方法,探讨其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HA)中控制下肢长度的效果,并对影响其使用效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6月—2020年7月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行初次单侧THA的患者300例。其中,男154例、女146例,年龄27~86(59.5±11.3)岁。按照术中控制下肢长度的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134例,采用带刻度髓腔锉控制下肢长度;对照组166例,采用徒手方法控制下肢长度。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身高、术前下肢不等长(LLD)、手术侧别等基线资料。(2)测量和比较2组患者术后LLD的差异,以及LLD的分布情况。(3)比较2组LLD>10 mm患者的占比,分析导致患者术后LLD>10 mm的原因。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切口均为一期愈合。(1)2组患者性别、身高、术前LLD、手术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观察组患者术后LLD为4.76(2.98,7.18)mm,对照组为5.85(3.78,8.3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84, P=0.004);观察组患者术后LLD的分布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08, P=0.002)。(3)观察组中有8例(5.97%,8/134)患者术后LLD>10 mm,对照组有24例(14.46%,24/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61, P=0.018);术后LLD>10 mm原因分析:与假体和患者不匹配有关(观察组3例、对照组4例);与髋臼下缘骨赘增生明显导致克氏针定位偏下有关(观察组5例、对照组3例)。 结论:在行单侧THA时,使用带刻度股骨髓腔锉相比徒手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术后LLD。而假体不匹配以及术中对髋臼下缘及大转子顶点探查不够准确是影响该方法有效控制LLD的主要原因。
更多
查看译文
关键词
Arthroplasty, replacement, hip,Leg length discrepancy,Calibrated femoral canal file,Rotation center,Height of femoral greater trochanter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