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浏览器插件
订阅小程序
在清言上使用

昼夜节奏紊乱与乳腺癌关系研究进展

China Occupational Medicine(2020)

引用 2|浏览7
暂无评分
摘要
昼夜节律指人体各种生理指标的昼夜变化,是人体适应地球自转进化而来的生理特征[1].昼夜节律具有可塑性和稳定性2 个互相制约的特点,反映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其中,可塑性是指长期而言,环境光照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塑造并控制各外周器官的昼夜节律,使人体内源性节律与环境光照节律保持一致;稳定性是指短期而言,人体内各器官在基因层面形成了一套不依赖环境光照的内源性转录、翻译调控机制,使机体在稳定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的昼夜节律[2].如果环境光照节律改变[如跨时区旅行、夜间轮班作业、夜间光照(light at night,LAN )暴露与社会时差等],在适应新环境光照节律的过程中,人体内各器官间会出现暂时性的昼夜节律不一致现象,即为昼夜节律紊乱;直至机体建立与新环境光照周期一致的昼夜节律,这一过程需要3~7 d[3].人体产生昼夜节律紊乱的状态在当代社会十分普遍.夜间轮班作业、LAN以及夜晚型作息习惯是昼夜节律紊乱的常见原因;频繁的昼夜节律紊乱可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增加糖尿病、精神疾病和肿瘤发病风险等[4-6].其中,昼夜节律紊乱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最为充分,并且乳腺癌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女性最高发的肿瘤[7];但病因并不明确.本文总结昼夜节律紊乱与乳腺癌发生风险关系的流行病学证据以及可能的致癌机制,以期促进乳腺癌的病因学研究和职业相关致癌因素的监测.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