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NAs在肝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肖西洋,金光,崔鹤松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Yanbian University(2021)

引用 0|浏览8
暂无评分
摘要
肝细胞癌(HCC)在全球范围内是第6大常见的癌症(84.1万例),居癌症死亡原因第4位(78.2万例)[1],而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酗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糖尿病等是引发HCC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NAFLD和NASH发展为HCC的比例呈逐年升高趋势[2].miRNAs是内源性非编码小RNA(sncRNA),在真核生物中大量存在且高度保守,长度在20~25个核苷酸之间.miRNAs在转录后通过与靶mRNA的3 '末端非翻译区(3'-UTR)互补匹配促使该mRNA分子降解或抑制翻译[3].在细胞核内,编码miRNAs的基因在RNA聚合酶Ⅱ、Ⅲ的作用下转录生成长度约为几千个碱基的初级转录本(pri-miRNA),在蛋白复合体(400~500 ku)的作用下pri-miRNA进行第1次加工[4].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