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对供者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2022)

引用 0|浏览3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动员和采集前后供者凝血功能变化并评估现行采集方案的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在本院行PBSC动员和采集的供者30名,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于PBSC单采集前后行血栓弹力图(TEG)与血常规检查;分析供者凝血功能、血常规指标与TEG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评估PBSC动员采集对供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 30名PBSC供者单采集前后TEG指标R(min)、K(min)、α(°)、MA(mm)及CI值分别为6.12±1.18、1.98±0.41、62.82±4.98、60.93±3.26、-0.31±1.40郴7.25±2.16、2.45±0.64、57.3±6.67、55.37±4.41、-2.32±2.18(P<0.05),提示供者在PBSC动员及采集后均未出现高凝风险;采集后供者的白细胞(×109/L)、血小板(×109/L)、血红蛋白(g/L)峰值分别为62.02、357和162,提示供者动员采集后的血常规指标在安全值区间.PBSC采集后26.7%(8/30)供者的CI<-3,提示少数供者出现低凝风险.结论 PBSC动员采集后对供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较小,绝大多数供者无高凝血风险,但有少数供者凝血功能出现低凝倾向.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