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水旱轮作体系稳产减氮潜力初探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021)

引用 0|浏览0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化肥减施、规模化生产提质增效背景下,在成都平原水稻—小麦轮作、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上,建立以氮素调控为核心的周年养分管理技术是兼顾资源高效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有效途径.[方法]选取可代表成都平原地力条件的典型稻麦、稻油轮作田进行了2年田间试验,在该区域水稻季、小麦季和油菜季的平均施氮量基础上设置减氮15%和减氮30%处理,并按照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作物对氮素的需求,分别设置适宜基追比.[结果]2年田间试验表明,在当前成都平原地力条件下,稻麦轮作体系中水稻季减氮15%,小麦季减氮15%的水稻籽粒产量、小麦籽粒产量及系统周年籽粒和氮肥利用率与100%施氮处理无显著差异;稻油轮作体系中,与100%施氮处理相比,水稻季减氮15%的水稻籽粒产量和周年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但油菜季减氮15%却显著降低了第2年的油菜籽粒产量.稻麦、稻油轮作体系在水稻收获后,0~60 cm土壤中存留的无机氮均以硝态氮为主,以0~ 20 cm表层含量最高.[结论]成都平原水旱轮作体系在不降低产量的前提下,稻麦轮作体系中水稻季和小麦季在平均施氮量的基础上有减氮15%的潜力;稻油轮作体系中水稻季亦可减氮15%,油菜季的减氮潜力还有待更长期的试验提供依据.应注意水旱轮作系统中水稻季的氨挥发损失.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