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强度和秸秆还田对淮河流域褐土非点源氮输出影响研究

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2022)

引用 0|浏览3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研究降雨强度和秸秆还田对氮输出的影响,为淮河流域农田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等提供依据.[方法]以河南淮河流域典型土壤(褐土)为对象,人工模拟0.5、1.0、1.5、2.0、2.5、3.0 mm/min降雨强度下径流、泥沙、氮输出负荷.[结果]降雨强度越大,相同时间段内的累积径流量、泥沙量、全氮输出量以及三者的产生速率均较大;径流中氮质量浓度在降雨初期的20 min内变化较大,具有初期冲刷效应,随后波动但最终趋于相对稳定或略有降低,平均质量浓度在未掺混秸秆时以2.0 mm/min时最大,其次为3.0 mm/min,掺混秸秆时以1.5 mm/min时最大;未掺混秸秆时氮通过泥沙输出的量占总输出量的92.8%以上,掺混秸秆时其比例降低至59.7%.秸秆还田后,低降雨强度下可减少径流与泥沙流失量,高降雨强度下增加泥沙流失量;径流中全氮质量浓度比未掺混秸秆的高,增加了氮的累积输出量.[结论]降雨强度与秸秆还田均对径流、泥沙、全氮输出等产生影响,可能存在引起全氮输出量明显变化的降雨强度,未掺混秸秆时约为1.0 mm/min,掺混秸秆时为1.5 mm/min;减少农田非点源氮输出负荷的重要途径包括控制产流初期氮流失与泥沙流失.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