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急性期抗凝治疗研究进展

Chinese Journal of Geriatric Heart Brain and Vessel Diseases(2022)

引用 0|浏览11
暂无评分
摘要
目前,脑梗死是造成世界人口死亡和残疾的首位原因,现约有1824.7万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每年约有72.6万新发脑梗死患者[1].然而,关于脑梗死急性期给予抗凝治疗是否合理以及抗凝治疗的具体使用等问题,迄今尚无统一的定论[2].在2016年ESC以及2018年欧洲心律协会关于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管理指南中,对于脑梗死患者抗凝治疗的启动时间均推荐"1-3-6-12原则".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病后1 d可抗凝治疗,轻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8分)]非致残性脑卒中发病3 d后可抗凝治疗,中型脑卒中(NIHSS评分8~15分)发病6 d后可抗凝治疗,重型脑卒中(NIHSS评分≥16分)发病12 d后结合复查头颅MRI或CT结果酌情考虑抗凝治疗[3].目前中国脑梗死诊治指南2018也未对脑梗死急性期抗凝治疗的具体时间和方法做出明确规定,仅提到对于少数患者抗凝治疗[4].本综述就近年来关于急性脑梗死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主要围绕以下3个方面进行阐述:(1)关于急性脑梗死抗凝治疗药物的选择问题.(2)关于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启动抗凝治疗的时间问题.(3)关于选择特殊亚组患者进行个体化抗凝治疗的问题.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