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拜仁达坝石炭纪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特征及其对中亚造山带的制约

Editorial Committee of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22)

引用 0|浏览0
暂无评分
摘要
为探讨内蒙古拜仁达坝岩体岩浆来源与构造环境,进而限制古亚洲洋闭合时间,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岩体由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组成,岩石侵位年龄为327±2 Ma(MSWD=1.4).岩体具有偏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特征,富集Rb、Th、U、K,亏损Ba、Sr、P及Nb、Ta、Ti等高场强元素,Eu负异常,具典型岛弧钙碱性I型花岗岩特征.岩体具有亏损的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058~0.7096,εNd(t)=-4.93~0.01,TDM2=1.08~1.48 Ga,且锆石中发现有继承锆石,高Rb/Sr(0.70~2.63)、Zr/Hf(35.88~77.17)比值,表明岩浆起源于早石炭世晚期由中元古代幔源基性地壳物质熔融.拜仁达坝岩体形成于俯冲带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认为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在晚石炭世已进入俯冲消减的活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进而表明此时古亚洲洋俯冲作用仍在持续.对兴蒙造山带南部早中二叠世中酸性岩体的研究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表明晚石炭世到晚二叠世古亚洲洋一直在向北俯冲消减,直到中晚三叠世后造山伸展环境形成的花岗岩类岩体出现,暗示古亚洲洋完全闭合.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