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黏连性小肠梗阻保守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

Chinese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21)

引用 0|浏览2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黏连性小肠梗阻保守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初始保守治疗的340例急性黏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效果分为保守治疗有效组(304例)和无效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既往梗阻发作次数、有无发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T显示梗阻部位、扩张肠管最大外径、有无腹腔积液和保守治疗时间的差异.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保守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单因素分析中,保守治疗无效组的发热患者百分率(χ2=35.734,P<0.01)、扩张肠管最大外径(Z=-3.435,P<0.01)、保守治疗时间(Z=-4.404,P<0.01)均大于保守治疗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热、扩张肠管最大外径及保守治疗时间是保守治疗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扩张肠管最大外径、保守治疗时间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674、0.722,与保守治疗无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是0.001、0.000),诊断截断点分别为3.55 cm和6.5 d.结论 发热、扩张肠管最大外径>3.55 cm、保守治疗时间>6.5 d是急性黏连性小肠梗阻保守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加强病情评估,及早采取手术治疗可能使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获益.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