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滩控岩溶型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21)

引用 2|浏览10
暂无评分
摘要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栖霞组的白云岩是该区主要储层,储层成因的主流观点是热液白云岩化.目前勘探实践发现,优质储渗体形成与早期相控岩溶作用有关.通过取芯及测录井资料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类白云岩储层主要位于栖霞组中上部颗粒滩发育的地层中,按其宏微观产出状态可分为溶斑状云岩、溶洞充填云岩、针孔状基质云岩和致密基质云岩.储集岩物性以溶洞充填云岩最佳,储层类型属裂缝—孔洞型储层.进一步分析显示:研究区栖霞组滩相地层沉积后随即经历了一定时间的整体抬升暴露,期间接受早成岩期岩溶作用,形成了具相控特征的岩溶系统,早期淡水岩溶作用是优质孔洞型储层形成的关键.在中二叠沉积期后不久的东吴运动高峰期,热液流体上涌将岩溶系统及其部分围岩交代为白云岩.由于岩溶系统内部保留了较多的残余自由空间,经热液白云岩化调整后形成的白云石更为自形,且保存了较多的晶间孔隙.而相比之下,岩溶系统基岩已在早期埋藏中趋于致密,云化后形成的云岩物性较差.仅有部分颗粒岩仍然保留了一定的原始孔隙,云化后针孔较为发育.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具有相控性,规模性和继承性三大发育特点.提出优质储层分布受控于岩溶系统,为区内栖霞组白云岩储层成因提供了新的思路,对该区储层分布预测及进一步的勘探部署也具一定指导意义.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