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江盆地沉积演化与团田矿区铀储层配置

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2021)

引用 1|浏览4
暂无评分
摘要
在构造-沉积-成矿背景、铀源地质体配置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滇西腾冲地块龙川江盆地南部团田地区老矿床外围部署验证工程,获得了重要找矿发现.本文以第一手钻探资料为素材,通过分析上新世龙川江盆地演化过程,建立含矿层系芒棒组的沉积体系和圈定有利赋矿微相组合,重建赋矿古冲积扇体的岩相古地理格局,为该地区和同类盆地砂岩型铀矿勘查提供科学依据.芒棒组沉积期,龙川江盆地演化经历了断陷成盆期、火山沉积期及盆地回返期3个阶段,其中断陷成盆期沉积了砂岩型铀矿主力发育层段—芒棒组下段,此时未形成具规模的湖盆,具备汇水盆地的古地理模式.盆地东、南部分布多个潜在赋矿的古冲积扇体,本文的研究重点团田地矿区位于旱坝寨扇体.团田矿区芒棒组下段识别出3种沉积相和6种亚相,根据其沉积演化序列显示,在冲积扇扇中/扇端沼泽的纵向序列转换面附近,形成"沼泽相炭质泥岩层-煤层/扇中砾质辫状河道"的有利控矿微相组合.分析团田矿区主矿层、矿层顶板层沉积期底古地理格局可发现,在扇中-扇端沉积转换期的湖泛(相对水位上升)控制下,受晚期扇端(沼泽)覆盖的早期扇中沉积相区是最有利的赋矿相区和部位.基于上述认识,提出砂岩型铀矿勘查应加强沉积微相和岩相古地理研究,建立赋矿有利相带的空间分布模式;结合铀源和成矿作用类型的分析,可更准确地定位潜在的铀矿体.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