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幼年绿海龟的洄游规律及觅食地选择

Chinese Journal of Zoology(2021)

引用 0|浏览5
暂无评分
摘要
绿海龟(Chelonia mydas)为全球性濒危物种、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是野生绿海龟保护的一种极为重要和有效的保护策略,但我国幼年绿海龟的生活习性及其栖息地分布尚不明确,故开展相关洄游行为及栖息地分布研究意义重大.2011至2015年间,将6只来自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培育2~14a的幼年绿海龟,分为夏季组(n=3)及冬季组(n=3),在其背甲上安装追踪器.其中,2只个体分别安装了美国Wildlife Computers公司生产的追踪器SPOT5-AM-S181C和SPOT5-AM-S244A,另外4只个体安装美国Telonics公司生产的TAM-2639追踪器,然后在出生地放归.利用全球ARGOS系统实施全天候的追踪监测,地理坐标数据的筛选及分析在卫星追踪分析工具软件(STAT)上完成.6只个体4年共获得有效位点397个,其中,包括前期研究获得的有效位点62个.相关有效位点输入免费软件Maptool,通过GIS图层叠加、汇总生成洄游路线图.研究结果用以揭示我国幼年绿海龟的洄游规律.使用SPSS软件t-检验统计冬夏两组海龟间的个体大小及洄游速度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冬季组、夏季组绿海龟的背甲曲线长(CCL)分别为(48.9±8.65)cm和(59.07±7.64) cm,组间无显著性差异(t =1.527,df=4,P=0.202).追踪期平均(66±47)d,追踪路程(1653±1585)km(n=6).平均最小洄游速度,夏季组为(1.63±0.22) km/h (n=3),冬季组为(0.67±0.12) km/h(n=3),夏季组明显较冬季组高(t=6.726,df=4,P=0.003);夏季及冬季分别游往台湾和海南两个方向,主要沿大陆架140m等深线以内海域洄游,所有个体的洄游路线及方向均与同期海流大致相同,活动范围与近海渔场及开发区域高度重叠,与早期野外调查结果一致.仅冬季组观察到定居及归巢行为,越冬场分布在越南昏果岛及我国海南岛东部;越夏场则分布在福建至浙江一带,主要分布在近岸或近岛20 m等深线以内浅海,为底栖大型海藻、海草床或珊瑚礁的集中分布区.研究结果揭示,惠东人工培育幼年绿海龟放归后可正常洄游、觅食和适应野外环境,在东海、南海之间作季节性定向洄游的趋势十分明显,觅食地沿我国大陆架沿岸及附属海岛分布,进一步印证了我国近海绿海龟洄游廊道的存在.建议把北部湾、琼州海峡、海南东部、广东、福建、浙江及台湾沿岸及附属岛屿的海洋保护地整合优化,制订国家海龟栖息地名录,组建海洋类型国家公园保护网络,同时深入开展国际及地区间的保护合作,加强绿海龟及其觅食地和洄游廊道这些重要栖息地保护,使海龟整个生命周期得到有效和完整的保护.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