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Chinese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Electronic Version)(2021)

引用 0|浏览13
暂无评分
摘要
股腘动脉是外周血管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无论是球囊扩张还是支架植入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由于内膜增生和支架内再狭窄(in stent restenosis,ISR)等原因,长期通畅成为困扰临床的一大难题[1, 2].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通过将抗内膜增生药物转移到血管壁,实现药物在靶病变的有效释放和较低的全身暴露,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3],可改善股腘动脉腔内治疗后的长期通畅率,降低靶病变血运重建(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TLR)率.因此,实践指南中DCB在股腘动脉病变各种适应证的推荐度较高[4, 5].然而,也有研究显示DCB治疗在1年后会出现"晚期追赶"的现象,再狭窄发生率高达20%~30%[6-8],提示其对较长、复杂的股腘动脉病变治疗后对再狭窄可能只有延缓而非完全的预防作用[9].目前,不同研究中DCB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存在差异,除了DCB类型和特定的手术操作细节不同外,也可能与患者的合并症和病变特征存在差异有关.我们针对相关实验提到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探讨可能影响DCB效果的因素并报告如下.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