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浦系统起搏操作和临床分析:单中心经验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2021)

引用 0|浏览3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总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前50例希浦系统起搏病例,为初期开展此项技术提供临床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12月本中心同一术者团队行希浦系统起搏操作的前50例患者资料及手术和随访情况.按起搏部位分为希氏束起搏(HBP)组、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组、室间隔内起搏(IVSP)组,比较各组间的手术操作、起搏结果和参数随访情况.结果 按患者手术先后顺序每10例患者一组,共分为5组.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希浦系统起搏的成功率从前10例的50%上升至最后10例的90%,而手术时间显著缩短[(152.7±55.1)min比(89.8±37.7)min,P=0.037],完成20例手术后,成功率稳定在80%以上较好的水平.按照最终起搏的结果,IVSP组15例、HBP组10例、LBBP组25例.左心室激动时间(LVAT),HBP组[(79.4±8.2)ms比(96.0±19.2)ms,P=0.012]和LBBP组[(81.5±13.5)ms比(96.0±19.2)ms,P=0.013]均显著短于IV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HBP组和LBBP组[(79.4±8.2)ms比(81.5±13.5)ms,P=0.9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起搏QRS波时限,HBP组[(106.4±19.9)ms比(138.8±18.9)ms,P<0.001]和LBBP组[(118.9±12.3)ms比(138.8±18.9)ms,P<0.001]均显著短于IV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BBP组较HBP组延长[(118.9±12.3)ms比(106.4±19.9)ms,P=0.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HBP组的起搏阈值显著高于IVSP组[(1.4±0.5)V比(0.6±0.3)V,P<0.001]和LBBP组[(1.4±0.5)V比(0.7±0.2)V,P=0.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感知R波则HBP组显著低于IVSP组[(5.7±2.1)mV比(10.2±5.3)mV,P=0.009]和LBBP组[(5.7±2.1)mV比(9.6±2.2)mV,P<0.001].而LBBP组和IVSP组各项起搏参数均无差异.各组随访期间,起搏阈值和感知R波均无明显变化.手术操作中我们采用了影像法辅助希氏束及左束支区域的解剖定位.结论 本中心回顾分析显示,第20~50例的手术操作,可以较熟练掌握希浦系统起搏技术.LBBP可作为初期开展希浦系统起搏的首选.影像解剖定位法可简化手术流程,避免对希氏束和传导束的损伤.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