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初始房性早搏指数的节律机制及意义探讨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2021)

引用 1|浏览3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作初始房性早搏(简称房早)指数(I)的节律机制及意义.方法 先期从8000多份动态心电图中建立了阵发性房颤病例及与之相匹配的对照病例数据库各61例.以此数据为基础,对照组中病例数不变,在61例阵发性房颤中增加一些病例(从新增的2000多份病例中寻找),作为本研究的对象.入选标准:房早诱发阵发性房颤之前的两个基础心搏为窦性P波,以便计算I值(房早联律间期/房早之前的窦性PP间期),除外房早二、三联律和房早未下传、P波不清楚的病例.采用时间RR间期散点图逆向出房早诱发的房颤片段心电图,截屏并以JPG格式保留,采用Windows照片放大器阅读心电图,计算I值.用目测法测量房颤发作之前窦性节律的QT间期,并采用Hodges和QTcMod公式计算QTc间期.结果 入选阵发性房颤52例(房颤组),对照组51例.房颤组I值为0.475±0.088;I值>0.5,26例(男16例,女10例),I值<0.5,26例(男17例,女9例).房颤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心率、QT间期以及QTc间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与I>0.5亚组比较,I<0.5亚组的心率明显减慢[(56±10)次/分vs(75±10)次/分];QT间期明显延长[Ⅱ导联:(447±59)ms vs(410±50)ms;V2导联:(440±57)ms vs(402±54)ms;P均<0.05];而校正的QTc间期,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I>0.5亚组中房早发生在前一窦性心搏T波之后;I<0.5亚组中房早表现为PonT现象.结论 不同的早搏指数引起的房颤其发生的节律机制不同,可能分别对应于"迷走"和"交感"性房颤;故其处理策略应有不同.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