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微血管系统的变化:基于OCTA的研究

封炎,邓燕,熊伟伟, 郑卓涛,殷小龙,付燕梅, 卢红薇, 张凌月,李双莲

Recent Advances in Ophthalmology(2021)

引用 2|浏览3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微血管系统的差异,探究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病机制.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眼科门诊就诊的4~14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41例及正常视力儿童22例,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弱视眼纳入为弱视眼组,非弱视眼纳入为对侧眼组,正常视力儿童的右眼为正常对照组.使用OCTA扫描三组入选眼的眼底黄斑部3 mm×3 mm的范围,经ImageJ处理后获得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CPVD)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VD),采用ETDRS分区扫描模式扫描黄斑部,得出黄斑部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分别为1 mm圆形(中心区)及>1~3 mm、>3~6 mm环形区的视网膜厚度.分析比较三组之间黄斑区SCPVD、DCPVD及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差异.结果 弱视眼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入选眼的SCPVD分别为(25.01±6.00)%、(29.34±4.23)%和(30.16±2.90)%,DCPVD分别为(27.87±4.12)%、(30.30±2.72)%和(30.65±2.38)%,弱视眼组的SCPVD和DCPVD均较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侧眼组入选眼的SCPVD和DCPV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1.00).弱视眼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入选眼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65.78±21.10)μm、(260.94±18.97)μm和(263.59±14.71)μm,三组间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弱视眼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入选眼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21.13±10.83)μm、(316.19±11.80)μm和(314.85±10.81)μm,弱视眼组入选眼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均较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侧眼组与正常对照组入选眼的平均视网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结论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微血管系统均存在异常,提示黄斑区视网膜参与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病过程.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