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术后进展模式的分析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ial University(2021)

引用 0|浏览13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术后的进展模式及与进展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3月-2019年12月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IPMN的153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进展病灶部位,将患者的进展模式分为:胰腺切除部位原位病灶生长、胰腺其他部位病灶生长和远处转移.分析各进展模式的比例、进展时间及影响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153例IPMN患者,其中,男107例(70%),中位年龄66岁(29~87岁),分支胰管型IPMN(branch duct IPMN,BD-IPMN) 59例(39%),主胰管型IPMN (main duct IPMN,MD-IPMN)或混合型IPMN (mixed type IPMN,MT-IPMN) 94例(61%).术后病理显示低级别不典型增生(low grade dys-plasia,LGD)88例(58%),高级别不典型增生(high grade dysplasia,HGD)28例(18%),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癌(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carcinoma,IPMC)37例(24%).共有14例(9%)患者术后出现进展,其中LGD 5例(36%),IPMC 9例(64%).进展模式包括7例(50%)胰腺切除部位原位病灶生长、2例(14%)胰腺其他部位病灶生长、4例(29%)远处转移和1例(7%)胰腺切除部位原位病灶生长伴远处转移.12例(86%)患者的进展发生在术后5年内,而2例(14%)发生在术后5~10年.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后病理是影响进展的危险因素(P< 0.001).结论:虽然IPMN预后较好,但术后仍有较高的进展率,对IPMN患者术后进行规律及长期的随访十分必要.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后病理是影响进展的危险因素.进展模式以胰腺切除部位的原位病灶生长为主,提示首次手术病灶切除不完全可能是进展的重要原因.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