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及周边遗址龙山文化白陶的岩相和化学成分分析

陆青玉,王芬,栾丰实,文德安, 伊莎贝尔·德鲁克,孙波

Archaeology(2019)

引用 0|浏览8
暂无评分
摘要
前 言 大汶口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城址在多区域大量出现,社会复杂化的进程加速发展.此时,山东地区白陶的数量由少到多,生产技术由手制发展到以轮制为主.从使用范围上看,由之前的仅在个别高等级聚落使用,到多数较低级聚落也有使用,由最初的多种器形演变为一种特殊器形(鬶)占绝对优势[1].之前的研究多认为,白陶是史前时期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2],传统类型学和聚落考古学研究也为白陶的器形演变及传播提供了证据[3],但从“过程考古”的角度来看,应把白陶看作从生产(产地、生产技术等)、流通、消费到废弃的整个生命链,来进行系统或某段链条的研究.这种研究除了讨论陶器的基本技术问题外,还涉及陶器背后的经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社会复杂化的诸多问题.仅仅依靠类型学和文化因素分析等方法,对这些问题很难深入探讨.作为研究陶器的方法之一,岩相和化学成分分析的方法在以上问题的讨论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