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事故后上海气溶胶中131I、134Cs和137Cs的来源途径分析

Journal of Nuclear and Radiochemistry(2017)

引用 0|浏览9
暂无评分
摘要
利用对气溶胶中典型放射性核素(131I和134,137Cs)的分析,可以评估福岛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上海及全球的大气放射性本底水平造成的影响.本工作结合核事故释放过程、核素的天然衰变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获得核事故期间上海的气溶胶中131 I和134,137Cs活度浓度及其比值的分布特征:131I被检出的时间(2011-03-27)早于134Cs(2011-04-06)和137Cs(2011-04-08),131I的活度浓度(0.01~1.20 mBq/m3)比134Cs(0.01~0.58 mBq/m3)和137Cs(0.01~0.65 mBq/m3)大2~10倍,而且在不同的时间段出现相应的多峰值现象;131I/137Cs活度浓度比值(1.3~10.6)在2011年4月5日之后呈递减趋势,但是134Cs/137Cs活度浓度比值(0.8~2.9)则一直在1.1左右波动.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放射性气团运移轨迹的分析方法,表明在核事故期间输入到上海的放射性气溶胶的途径有东北和西北两条主要迁移路径.同时通过结合国内相关城市核事故期间大气放射性监测数据,证实了东北路径在中国境内的控制地位.另外,通过总结和分析北半球大气监测数据中131I/137Cs和134Cs/137Cs活度浓度比值最大值的分布特征,验证了日本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气溶胶在北半球的传输过程.
更多
查看译文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