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山前坳陷逆断裂-褶皱带及其形成机制

EARTH SCIENCE FRONTIERS(1999)

引用 52|浏览4
暂无评分
摘要
乌鲁木齐山前坳陷位于天山新生代再生造山带北侧,南以准噶尔南缘断裂与天山相隔,内部发育了几排逆断裂-背斜带,每一排构造带又由多个逆断裂-背斜组成.最南的齐古逆断裂-背斜带形成于中生代末,其北的玛纳斯逆断裂-背斜带包含霍尔果斯、玛纳斯和吐谷鲁逆断裂-背斜,形成于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受上、下2个滑脱面和断坡的控制,形成上、下2个背斜.再向北的独山子逆断裂-背斜带由独山子、哈拉安德和安集海逆断裂-背斜组成,形成于早、中更新世之间,主逆断裂向下在8~9 km深处的侏罗系中变为近水平滑脱面.此外,在独山子和吐谷鲁背斜的西北和东北还分别发育有正在形成之中的西湖和呼图壁隆起.研究了这些逆断裂-背斜带的地表和深部的构造特征、二维和三维几何学及运动学后指出,它们是在天山向准噶尔盆地扩展过程中发育于近水平滑脱面和不同断坡上的断展褶皱,独山子和安集海逆断裂-背斜的水平缩短量分别为2 900,1 350 m,缩短速率分别为3.97,1.87 m/a.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逆断裂-背斜的水平缩短量分别为5 900,6 500,6 000 m,相应的缩短速率分别为2.02,2.23,2.06 mm/a,准噶尔南缘断裂和乌鲁木齐山前坳陷第四纪以来的水平缩短量为13.5~14.6 km.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