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Chrome浏览器插件
订阅小程序
在清言上使用

基于线粒体基因、形态学和栖息地指标的两种鼢鼠分类研究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2018)

引用 1|浏览3
暂无评分
摘要
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区栖息的鼢鼠(Eospalax spp.)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系统学、形态学和栖息地特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内鼢鼠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了线粒体D-loop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并计算了鼢鼠间遗传距离.测量了鼢鼠头骨指标以及体貌形态特征,并调查了不同鼢鼠栖息地草地类型、优势种植物及土壤紧实度等.结果发现4个采样地的鼢鼠属两个不同种,即甘肃鼢鼠(Eospalaxcansus)和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两种鼢鼠的遗传距离为0.147;眶间宽、听泡宽在两性间均差异显著(n雄=14,n雌=16,P<0.05),颧宽在雄性间差异显著(n雄=14,P<0.05);甘肃鼢鼠尾部和后足有稀疏短毛,而高原鼢鼠则有密毛.甘肃鼢鼠主要栖息在海拔较低的高寒草甸区,其优势植物主要有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早熟禾(Poa annua);高原鼢鼠主要栖息在海拔较高的高寒灌丛草甸区,其优势植物主要有早熟禾(Poa annu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但两者栖息地的土壤紧实度无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为同区域分布甘肃鼢鼠和高原鼢鼠的野外鉴别提供技术依据.
更多
关键词
zokor species,mitochondrial genemorphological,habitat indices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