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浏览器插件
订阅小程序
在清言上使用

急性肾损伤早期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Care and Medicine(2020)

引用 1|浏览19
暂无评分
摘要
急性肾损伤 (AKI)是由肾功能急剧下降引起的以血肌酐、尿素氮等代谢废物蓄积的常见临床综合征.据统计,住院患者AKI的发生率为1~7%,重症监护室中发生率甚至高达30~50%,死亡率高达50%,且存活的患者中易发展为慢性肾脏病(20%)甚至终末期肾脏病(5%) [1].因此,临床上AKI的早期诊断及干预尤为重要. AKI是在急性肾衰竭(ARF)基础上不断更新发展的,顾名思义,它涵盖了肾脏功能减低到衰竭这一病理生理中所有临床结局[2].尽管AKI的主要病因是肾小管缺血,但临床多方面打击如败血症、大手术、低心输出量、低血容量、横纹肌溶解、尿梗阻和药物等均可引起AKI[3].用于疾病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一般是能提示疾病的发生、严重程度或进展的结构、生化、生理或遗传参数的一类指标[4].就急性肾损伤而言,起初是生物分子受损进而演变为细胞损伤,理想的标志物应体现机体在肾脏受到打击的早期"应力"反应[5].近年来,AKI的定义和分期不断更新发展,但究其本质并没有进步,其诊断仍然依赖血清肌酐(sCr)和尿量这两个在临床工作中有较大的局限性的指标.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对AKI的早期诊断与干预,就需要更好的新型标志物.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上述"理想"标志物做了许多探索,本文就相关研究前沿进展做一综述.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