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心肺复苏人工循环和通气方法的研究进展

Chinese Journal of Hygiene Rescue (Electronic Edition)(2017)

引用 1|浏览11
暂无评分
摘要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停止跳动,从而使人体组织器官出现严重的缺血、缺氧及功能丧失的现象.患者主要表现为突发的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和心音消失,伴或不伴有自主呼吸停止,并最终导致全身组织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有关研究显示,全球每时每刻都有新增的CA患者,而中国的CA发病率位高居全球首位[1].在发达国家,也仅约50%的CA患者可得到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处理[2],且复苏后的生存率并不高.归结原因主要是欠规范的胸外按压无法达到有效的按压深度和频率,不能同时兼顾呼吸和循环支持.在中国,由于受教育程度及文化水平略逊于发达国家,且人口基数大、普及范围有限,使得院前的CPR仍主要依靠急救人员的现场抢救.而进行院前急救时的复杂环境、必要辅助检查手段和设备的缺乏、无法获得高级的生命支持[3]以及国人的复杂家庭关系等都是影响CPR成功率的重要因素.正确掌握和合理选择恰当的复苏方法,将对提高CA患者抢救率、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笔者现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对目前常用的建立人工循环和通气的方法进行总结.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