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分析技术在玉米赤霉烯酮检测中的应用和发展

Chinese Journal of Immunology(2015)

引用 1|浏览19
暂无评分
摘要
玉米赤霉烯酮( Zearalenone,ZEN)是一种非甾体类雌激素样活性的真菌毒素,由许多镰孢真菌如禾谷镰刀菌、木贼镰刀菌等通过聚酮化合物途径合成[1],化学名为[6-(10-羟基-6-氧代-反式-1-十一碳烯基)-β-二羟基苯甲酸内酯][2], 分子式为C18 H22 O5,白色晶体,熔点为161℃~163℃,微溶于碱性溶液,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醚及苯等有机溶剂[3]。 ZEN主要污染玉米及其制品,对于大麦、燕麦、小麦、高粱、小米和大米的污染程度较小。ZEN通过被污染的谷物、肉及奶制品等进入人体,危害人体生殖系统的发育[4];而且对女性乳腺肿瘤的发生及宫颈癌变也会产生一定影响[5]。 ZEN 还具有一定的雌激素作用,导致动物引发雌激素亢进症,造成动物的死胎、流产、不育甚至反情[6]。此外,ZEN还具有细胞毒性、免疫毒性、肝毒性、致畸性和致癌性等[7-9]。近几年,镰刀菌毒素特别是ZEN对谷物和饲料产生的全球性污染给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10]。因此,许多国家都规定了ZEN在主要粮食及饲料卫生标准中的残留限量,比如我国《粮食卫生标准》GB2761-2011规定小麦(粉)、玉米(面、渣、片)中 ZEN 含量不得超过60μg/kg[11]。《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2006规定饲用小麦和配合饲料中 ZEN 最大含量为500μg/kg[12]。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