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早幼粒细胞患者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细胞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Zhongguo Bingli Shengli Zazhi(2016)

引用 0|浏览3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患者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 ,CECs)数量、表面抗原及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免疫磁珠结合三色流式细胞仪分选计数APL患者初诊及治疗后CECs的数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APL患者初诊及治疗后CECs表面CD146、CD31、CD144、VEGFR-2、CD45及CD133的表达水平。体外培养CECs进行血管生成实验及细胞集落形成率的测定。结果: APL患者 CECs在外周血白细胞>10×109/L及CD34阳性患者中数量明显增多(P<0.05),高危、低危及中危3组患者的CECs数量也呈现明显的差异(P<0.05)。32例APL患者诱导化疗后均获得完全缓解,治疗后CECs数量及其表面CD133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同时治疗后APL患者CECs体外形成血管数目及细胞的集落形成率均明显减少( P<0.05)。 APL患者CECs 数量治疗后/治疗前的比值与As2 O3治疗1周后的尿砷浓度呈现明显负相关性( P<0.05)。结论:精确计数并深入了解CECs生物学特性可能有助于评价APL的预后及设计治疗策略。
更多
查看译文
关键词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Arsenic concentration in urine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