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动物模型的行为学检测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2019)

引用 1|浏览22
暂无评分
摘要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目前C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为了对CP进行有效的预防和诊断治疗,明确CP发生发展机制,标准化的CP动物模型制备是关键.动物选择中主要以鼠、羊、猪、兔等为主.由于大鼠神经解剖与人类极为接近,且大小合适、繁殖力强、抗感染能力强、实验方便和比较经济,而且大鼠情绪反应敏感,便于进行神经行为学观察,因此目前多选用大鼠作为实验动物.CP造模方法大致可分为生后颈总动脉结扎法[2]、宫内感染法[3]、胎盘功能不全(placental insufficiency,PI)法[4]、脑损毁法[5]等,各模型制备方法通过不同的发病机制模拟CP的发生,造模后的行为学评价对模型制备是否成功至关重要,本文就不同动物不同造模方法选择的行为学评价进行综述.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