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肠套叠声像图特征及超声手法复位的临床应用

Chinese 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2016)

引用 1|浏览2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肠套叠的高频彩超图像特征及超声手法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我院超声科诊断并经超声医师手法治愈的109例不稳定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彩超诊断及手法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9例患儿共110个肠套叠包块均具有肠套叠典型的声像特征:横断面呈“同心圆”征,纵断面呈“套筒”征,除具有肠套叠典型声像图表现外,不稳定性肠套叠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声像图表现:(1)肠套叠直径较小:1.3~2.3 cm,平均(1.8±0.2)cm;(2)局部肠管套入的长度相对较短:1.2~3.1 cm,平均(2.1±0.3)cm;(3)肠套叠处局部肠管壁无明显水肿增厚;(4)肠套叠包块形态是可变的:肠套叠处肠管无僵硬感,当肠蠕动时,可见其随之有轻微蠕动声像;(5)肠套叠包块周围肠蠕动较频繁;(6)肠内容物较少,部分患儿肠内容物呈水样无回声.110个肠套叠包块中的109个包块,均在超声医师手法治疗后顺利复位缓解,复位时间3~10 min不等;另1个肠套叠包块由于开始时判断肠管套入方向错误采用了错误的顺向按压推挤手法,及时发现及时纠正,最终肠套叠被复位,前后用时15 min.结论 不稳定性肠套叠除具有肠套叠典型的声像图特征,也具有自己独特的超声特点,超声医师手法逆向推压可及时缓解不稳定性肠套叠,为临床医师对小儿不稳定性肠套叠的诊治提供更大的帮助.
更多
查看译文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