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Diagnosis(2015)

Cited 4|Views8
No score
Abstract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消化道症状和食管黏膜组织损伤,同时部分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如反酸、反食、烧心等,也有部分患者出现食管外症状,如夜间发作性呛咳、夜间睡眠呼吸暂停、非心源性胸痛、咽喉炎等[1]。按表现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性反流病和 Barrett食管炎[2]。三者之间虽有一定相关性,但没有转化可能。按镜检检查GERD可分为内镜阴性和内镜阳性的 GERD。内镜阳性的GERD是指胃镜下可看到食管黏膜充血、水肿,有食管黏膜破损的表现即反流性食管炎(RE);内镜阴性的 GERD指胃镜下食管黏膜正常的胃食管反流病又称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相当一部分重度反流性食管炎可发展为癌前病变—Barretts食管。当今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变化导致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全世界各国 GERD发病率不同,我国各地区发病率不同,据流行病学1999年不完全调查发现,我国的症状发生率高达15.97%,发病率为11.77%。其中北京地区成年人胃食道反流的发生率为10.19%,上海地区成年人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为7.76%[3],北京大学第三院的近10年内镜研究显示RE检测率为4.1%[4]。从调查数据中不难看出,该病发病率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More
AI Read Science
Must-Reading Tree
Example
Generate MRT to find the research sequence of this paper
Chat Paper
Summary is being generated by the instructions you 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