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微粒与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Chines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s Cardiovascular Medicine(2014)

Cited 0|Views9
No score
Abstract
20世纪40年代“膜微粒”(Microparticles,MPs)被称为人类血浆和血清中促进纤维蛋白合成的亚细胞因子,直到1967年,Wolf P等[1]使用电子显微技术首次描述为血小板尘埃,并认为这些微粒的促凝活性类似完好的血小板。后来的研究发现,内皮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几乎所有的真核细胞活化及凋亡都释放MPs[2]。MPs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起作用,在高血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等血管疾病,外周循环中都能检测到大量MPs,以血小板来源为主。血浆MPs水平升高与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有研究认为MPs可作为血管疾病发生的生物标志物。同时,在正常人外周循环血中也能检测到MPs[3],但水平极低[4]。MPs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中可能发挥促进内皮细胞损伤、炎症的发生及血栓形成的作用[5]。早期临床报道,MPs与肿瘤转移相关。随着MPs与血管疾病的增多,本文进行综述。
More
AI Read Science
Must-Reading Tree
Example
Generate MRT to find the research sequence of this paper
Chat Paper
Summary is being generated by the instructions you 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