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治疗喉咽反流性咽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Journal of Clinical Internal Medicine(2015)

引用 0|浏览14
暂无评分
摘要
反流性咽喉炎又被称作咽喉反流性疾病(LPR),可表现为频繁清嗓、咽异物感、慢性咳嗽、吞咽不适、发声无力、频繁反酸等一系列症状[1],在耳鼻咽喉科就诊患者中,4%~10%存在咽喉反流性疾病的症状或体征,往往并发慢性喉炎、慢性咳嗽、咽喉部肉芽肿、喉腔黏膜糜烂、杓间区干痂等。该疾病在长时间内被诊断为慢性咽喉炎,没有针对咽喉返流的发病原因进行治疗,导致症状无显著缓解,治疗效果较差。目前24小时喉咽部、食管双探针 pH 监测结果为诊断咽喉反流性疾病的金标准[2],由于 pH 值测定缺乏可重复性,探针植入位置尚无统一标准,其被检查者强烈的不适感、检查费用过高等因素,绝大多数患者不愿接受。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SI)[3]和反流检查计分量表(RFS)[4]为咽喉反流性疾病的初步诊断和评估提供了很大方便。最近质子泵抑制剂(PPI)作为胃酸分泌抑制药物被用于咽喉反流性疾病的治疗并取得较好的疗效[5]。本研究应用 RSI和 RFS 两种主观量化指标和喉部痰液胃蛋白酶浓度及窄带成像(NBI)的适应性血色素指数(IHB)数值两种客观量化指标初筛咽喉反流疾病,结合雷贝拉唑的实验性短期治疗,探索其在咽喉反流性咽炎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