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两种方法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的疗效对比

Chinese Journal of Joint Surgery(Electronic Version)(2019)

引用 8|浏览6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缝线套扎方法 和可吸收带线锚钉方法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8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62例损伤3周以内、伤前患肢功能正常的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排除伴有开放性骨折、多发骨折或胫骨平台、半月板及韧带损伤的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关节镜下应用缝线套扎方法治疗30例患者,关节镜下应用可吸收锚钉方法治疗32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通过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屈膝30°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稳定性;通过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2000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X线检查示髁间嵴撕脱骨折均愈合.缝线套扎组随访13~42个月,平均(22±8)个月;可吸收锚钉组随访12~39个月,平均(19±7)个月.可吸收锚组手术时间低于缝线套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1,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6,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缝线套扎组:t=26.265,P<0.05;可吸收锚钉组:t=29.857,P<0.05),两组患者术后IKDC 2000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缝线套扎组:t=35.619,P<0.05;可吸收锚钉组:t=37.004,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及Lysholm评分、IKDC 2000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缝线套扎方法与可吸收锚钉方法治疗胫骨髁间嵴撕脱性骨折各有其特点,但临床治疗效果相同,均能够实现骨折块有效复位、牢固固定以及骨折愈合,有效恢复患肢功能,获得良好疗效.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