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农村基于超声乳腺癌筛查多中心数据分析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2020)

引用 7|浏览8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为提高国家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项目效果,第2个周期(2012-2014年)筛查模式调整为基于超声的乳腺癌筛查,本研究通过对2014年度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基于超声的乳腺癌筛查模式的质量和效果,为完善筛查流程、提高筛查质量和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基于超声的乳腺癌筛查模式为全国35~64岁农村户籍女性进行群体性乳腺癌筛查:先为符合条件的农村女性进行乳腺临床检查联合乳腺超声检查,超声BI-RADS 0、4、5级者进行乳腺X射线检查(mammography,MG),X射线BI-RADS 0、4、5级者进行组织病理检查,乳腺超声、X射线BI-RADS 1、2、3级者进行1年随访.检查数据以统计报表和个案表(筛出乳腺癌患者)形式录入《国家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信息直报系统》.分东、中、西部地区计算乳腺癌召回率、活检率、活检阳性预测值、检出率、早诊率、原位癌比例、早期癌比例、漏检率、假阳性率等主要评估指标;使用x2检验对地区间指标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14年为30个省(市、区)697个项目县共1 373 524名35~64岁农村女性进行了乳腺癌筛查.检出乳腺癌1 190例,检出率为0.87‰;东、中、西部地区检出乳腺癌例数分别为404、375和411例,检出率分别为0.90‰、0.86‰和0.84‰,地区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15,P>0.05.共检出早期乳腺癌1 014例,早诊率为85.21%;东、中、西部地区检出早期乳腺癌例数分别为353、323和338例,早诊率分别为87.38%、86.13%和82.24%,地区间早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638,P>0.05.检出原位癌82例,原位癌比例为6.89%;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检出原位癌39、23和20例,原位癌比例分别为9.65%、6.13%和4.87%,原位癌比例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67,P<0.05.检出早期癌(0+Ⅰ期)387例,早期癌比例为32.52%;东、中、西部地区早期癌例数分别为159、115和113例,早期癌比例分别为39.36%、30.67%和27.49%,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922,P<0.01.MG复筛人数为33 129人,召回率为2.41%;东、中、西部地区MG复筛人数分别为12 827、11 616和8 686人,召回率分别为2.87%、2.67%和1.77%,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386,P<0.01.3 088人接受活检,活检率为0.22%;东、中、西部地区接受活检人数分别为1 106、1 006和976人,活检率分别为0.25%、0.23%和0.20%,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910,P<0.01.超声初筛漏检率为7.23%,其中BI-RADS 3级漏检率为6.89%;MG复筛BI-RADS 3级漏检率3.99%;仅超声检出乳腺癌比例为5.58%.结论 2014年中国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检出和早诊情况符合相关质控要求,说明基于超声的乳腺癌筛查在中国农村地区可行且有效.但本筛查流程的漏检率仍较高,需进行流程优化.应加强MG和活检设备配置及技术培训,以提高乳腺癌筛查服务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检出率和早诊率.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