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症与结肠代谢

wf(2016)

引用 1|浏览4
暂无评分
摘要
乳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构成的一种双糖。乳糖是哺乳动物乳汁中的一种重要碳水化合物,牛乳乳糖平均含量为4.8%,约占牛乳总能量的30%,人乳平均含7%乳糖,是新生儿主要能量来源[1]。乳糖对于人类有多种益处:乳糖溶解度好,提供相应能量的渗透性负荷低,为新生儿提供了均衡的葡萄糖和半乳糖,葡萄糖供应能量而半乳糖促进大脑发育(参与脑苷糖和黏多糖合成)[2]。乳糖必需在小肠内通过乳糖酶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而被吸收,见图1。乳糖酶属于β-半乳糖苷酶家族(学名为β-D-半乳糖苷半乳糖水解酶,β-D-galactosidegalatohydrolase, EC 3.2.1.23),可以特异性水解β-1,4-糖苷键,将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研究表明,诸多因素(如种族、年龄、遗传、疾病等)会引起相当一部分人(约75%成人)体内乳糖酶活性下降,导致乳糖消化不良,从而导致胃肠道反应(如腹胀、肠痉挛、肠鸣及腹泻等)[3]。乳糖不耐症是指与乳糖消化不良相关的胃肠道症状。但是,乳糖消化不良与乳糖不耐症的症状并不完全一致,而文献中有时错误地将乳糖不耐症等同于乳糖消化不良。乳糖消化不良者给予一定量乳糖后可以不产生胃肠道症状,这表示对乳糖有一定耐受。个体陈述的症状可能受许多因素影响,除了乳糖消化不良外,还有心理因素和胃肠道功能紊乱等[1,4]。引起乳糖不耐症的原因或机制并没有完全阐明,除了乳糖酶缺乏外,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包括乳糖消化量、胃肠道传送、直肠动力异常、性别、年龄、妊娠等。一些研究发现:结肠因素,尤其是结肠菌群与乳糖不耐症关系密切[5,6]。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