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LL-37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Chinese Remedies & Clinics(2014)

引用 0|浏览5
暂无评分
摘要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以自身抗体大量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以及多系统损害为特点的自身免疫病[1],其确切机制不明。目前已知SLE的发生与干扰素α(IFN-α)为代表的固有免疫的过度激活密切相关[2],新近的研究显示,中性粒细胞外网状陷阱(NETs)在IFN-α大量产生中起主要作用,其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LL-37,它是人体内发现的抗微生物肽Cathelicidins家族的唯一成员,主要表达于中性粒细胞,可通过Toll样受体9(TLR9)激活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导致IFN-α的释放,IFN-α使中性粒细胞在其表面大量表达LL-37,NETs过量产生并再次激活pDCs产生IFN-α,形成正反馈环路,在SLE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3,4]。本研究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SLE患者外周血LL-37的浓度,探讨其在SLE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