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临床结局研究

Journ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2020)

引用 1|浏览6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剂量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治疗急性下肢肢体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3年5月-2016年月因急性下肢缺血入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介入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送溶栓导管至病变部位,根据病情在手术中及手术后导管内给予小剂量尿激酶.其中,手术当日尿激酶用量为50~75万U,术后每日用量25~50万U,共3~5d.观察术后下肢血供改善情况、是否截肢以及出血情况等.结果 50例患者中,心房颤动占64%,主动脉血栓占8%,冠心病左心室血栓占4%,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占2%,反常栓塞占6%,而未发现明确病因占16%.经小剂量导管内溶栓治疗后,截肢者4例,其中1例截肢死亡,截肢率为8%,死亡率为2%;放弃治疗者4例,占8%;遗留轻度间歇性跛行症状者13例,占26%;症状完全消失者25例,占50%.总保肢率达84%,治疗有效率(轻微跛行+症状完全消失)达76%.2例患者发生小出血,出血率为4%,未发生大出血,无介入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缺血程度是降低保肢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45.57,P=0.01),而年龄、发病时间、是否早期介入手术以及是否合并房颤对保肢率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结论 小剂量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治疗急性下肢肢体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