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防治策略

Journ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2018)

引用 0|浏览3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感染的临床特点、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与MICM分型、粒细胞数目的关系,为临床感染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感染的临床、实验室资料及抗感染方案.结果:29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共行339例次化疗,发生化疗后感染共168例次,感染发生率为49.56%.发生感染的部位包括上呼吸道、肺部、胃肠道、口腔、皮肤等,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送检86例次标本行病原菌培养,9次明确病原菌,阳性率为10.47%,共发生14例次真菌感染,占8.3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危患儿感染发生率为47.80%,高危患儿感染发生率为5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58,P=0.099).化疗后粒细胞缺乏阶段发生感染87例次,占51.79%.抗感染方案主要针对G-菌,多选择第三代头孢,严重感染者选择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真菌感染以氟康唑、伏立康唑抗感染为主.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发生感染率高,以上呼吸道最多,G-菌常见,需警惕多部位及隐匿性感染,重视多次重复部位感染.MICM危险度分级越高,化疗后粒细胞数目越低,感染发生率越大.重视预防,抗感染针对G-菌为主,据药敏试验调整方案,可辅以支持治疗,提高成功率.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